车间里机器轰鸣,伴随机械臂的挥舞,一块块光伏组件从生产线上有序运出。在位于福建东山的一道新能源科技(漳州)有限公司,“80后”质量助理工程师孙正慧专注地望着机台——与耕海牧渔的父辈不同,她这一代东山青年有了更多择业的机会。
地处福建省南部的东山岛是福建第二大海岛,由于土地贫瘠、良田紧缺,千百年来,东山百姓都以打鱼为生。然而近年来,这里塔吊林立,工厂拔地而起,千年农业县踏上了工业化的道路,许多像孙正慧一样的青年选择返乡就业。
“以前大家总说,‘钱不是大风刮来’,现在我们的钱正是风沙刮来的!”孙正慧打趣道,“‘东山再起’的秘密,来自一粒沙子。”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东山历史上,沙子曾被称为“沙虎”。过去,这里风沙肆虐,十多个村庄曾被黄沙掩埋,导致老百姓流离失所。直到20世纪50年代,时任县委书记的谷文昌带领东山百姓遍植木麻黄,最终构筑起一道“绿色长城”,成功阻挡了流沙进犯。
如今走进东山,水天相接处,依然可见层层叠叠的木麻黄,它们伸展着茂密的针叶,向后人述说着那段与黄沙斗争的历史。
老一辈人或许难以想象,有朝一日,沙子不仅被击退了,还变成了财富。2007年,漳州旗滨玻璃有限公司落户东山,企业一眼相中的正是当地的沙子。“东山沙资源丰富,其中硅砂储量2亿多吨,含硅量高达97%以上,品位居全国前列,是绝佳的玻璃原料。”东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港工业园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潘添溪告诉记者,作为第一家利用东山当地自然资源进行产业化加工的制造企业,旗滨玻璃也让许多东山人第一次意识到,原来沙子也可以“变废为宝”。
背靠丰富的硅砂资源,今天的旗滨玻璃发展势头迅猛,年纳税额占东山地方财政收入的14.22%。近年来,企业还对8条生产线实行技改升级,同时投资40亿元建设光伏玻璃项目。
“光伏新能源是新的风口,目前我们已投资建设两条光伏玻璃生产线,预计项目全部达产后年产值可达40亿元。”漳州旗滨光伏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东山分公司副总经理邵瑞彬说,相比于传统玻璃,光伏玻璃的附加值提高了约30%。
在产业发展蒸蒸日上的同时,东山人也注意到了小岛发展的隐忧:天然硅砂是不可再生资源,仅靠资源开采加工如何支撑产业可持续发展?
面对这一课题,近年来,东山开始了新的探索。去年10月,福建省首块高效单晶光伏组件经过流水线31道工序后正式下线,这是东山县政府引进的一道新能源科技光伏组件项目,项目投产后,来自旗滨的光伏玻璃可直接被组装成光伏组件运往岛外,不仅节约了运输成本,也带动产业链进一步向下游延伸。
“沙子过去是老百姓眼中的灾祸,今天是需要格外珍视和保护的资源。通过延伸产业链,我们逐步摆脱传统的资源依赖,走出一条高质量的海洋经济发展道路。”东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吴华安说。
如今,东山正完成从一粒沙到一家玻璃企业,再到一个新能源产业的跨越。据介绍,东山已规划建设光伏产业园区1500亩,同时全力对接引进光伏逆变器、电池片、组件边框、胶膜等光伏中下游产品,逐步打造一个500亿元产值的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集群。
从“沙进人退”到人与沙“携手共进”,从“治沙”“用沙”到“护沙”,一粒沙折射了东山的沧桑巨变,也将继续见证东山产业的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