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元前2480年的古埃及,是胡夫王的统治初期。
2、皇室成员走遍尼罗河流域,从每个村落中选择身强体健的男子,作为建造大金字塔的劳力,为君王服务。
3、他们被分成10万人的大群来工作,每一大群人要劳动3个月。
(资料图片)
4、这些劳动者中有奴隶,但也有许多普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
5、古埃及奴隶是借助畜力和滚木,把巨石运到建筑地点的,他们又将场地四周天然的沙土堆成斜面,把巨石沿着斜面拉上金字塔。
6、就这样,堆一层坡,砌一层石,逐渐加高金字塔。
7、建造胡夫金字塔花了大约30年的时间。
8、对于规模如此庞大的巨型建筑物来说,稳固是关键。
9、建筑师计划使用巨型大理石块,以递减的方式层层向上排列,这是最稳定的结构。
10、建造地点选定后将首先被清理铲平,随后由技艺精湛的石匠打造地基,一大片方整的大理石地面将成为金字塔的核心。
11、每块开采下来的石头的重量都超过了1吨,有的甚至重达两吨半,如何运输是大问题。
12、吉萨当地产一种很特别的黏土,在黏土铺就的路面上洒水,沉重的石块就可以在上面滑行,但水量的控制很重要,如果水量不够反而更加费力。
13、在不适宜洒水的地方,工将匠们就在路面上铺圆木,让巨石在圆木上滚动前进。
14、巨型石块集中到金字塔现场后,就由专门的石匠切削加工,并根据每块石头上标注的记号嵌入应该放置的地方。
15、他们仅使用简单的三角板和铅锤,就可以把每块石头切削打磨得光滑平整,使得石块之间衔接紧密,甚至在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雨侵蚀后仍然屹立不倒。
16、扩展资料:未解之谜金字塔数学之谜英国一位名叫约翰·泰勒的人,是天文学和数学的业余爱好者,更是金字塔的发烧友,对金字塔有很多惊人的发现。
17、他曾根据文献资料中提供的数据对金字塔进行了研究。
18、经过计算,他发现胡夫大金字塔包含着许多数学上的原理。
19、首先,他注意到胡夫大金字塔的底角不是60′而是51′。
20、从而发现每壁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其高度的平方。
21、另外,塔高与塔基周长的比就是地球半径于周长的比,因而用底边的2倍来除塔高,即可求得圆周率。
22、泰勒认为这个比例绝不是偶然的。
23、他证明了古埃及人已经知道地球是圆形的,还知道地球半径与周长的比例。
24、泰勒的观念受到了英国数学家查尔斯皮奇斯密斯教授的支持。
25、1864年,史密斯在实地考察胡夫金字塔后。
26、声称他发现了更多的胡夫大金字塔的奥秘。
27、如,塔高乘10的9次方就等于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塔基的周长按照某种单位计算的数据恰为一年的天数,等等。
28、也就是说,大金字塔不仅包含着长度的单位。
29、还包含着计算时间的单位。
30、史密斯的这次实地考察受到了英国皇家学会的赞扬,他被授予了学会的金质奖章。
31、后来,另一位英国人费伦德齐·彼特里带着他父亲用20年心血精心改进的测量仪器又对着大金字塔进行了测绘。
32、在测绘中,他惊奇地发现,大金字塔在线条、角度等方面的误差几乎等于零,在350英尺的长度中,偏差不到0.25英寸。
33、但是彼特里在调查后写的书中否定了史密斯关于塔基周长等于一年的天数这种说法。
34、彼特里的书在科学家中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35、金字塔到底凝结着古埃及人多少知识和智慧,仍是个未解之谜。
36、金字塔底正方形的边长*2÷金字塔的高,恰好约等于3.14,也就是π上行通道和水平面夹角是26°,而侧面与水平面的夹角是52°,恰好是26°的两倍!底周长*塔高=圆周:半径金字塔的重量×10×10的15次方=地球的重量金字塔的高×10×10的9次方≈1.5亿千米=地球到太阳的距离金字塔塔高的平方=金字塔侧面三角形的面积胡夫金字塔底边长230.36米,为361.31库比特(埃及度量单位),大约是1年的天数胡夫金字塔底面正方形的纵平分线延伸至无穷处,正是地球的子午线,这条纵平分线把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分成了两半,也把尼罗河口三角洲平分;而底面正方形对角线延长,则能将尼罗河口三角洲包括在内;而塔的中心刚好位于各大陆引力的中心。
37、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金字塔。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