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创作大赛#
(资料图片)
恰到好处的距离最舒服,
懂得分寸的关系最长久。
作者:洞见yebo
20世纪50年代,戏剧家夏衍结识了作家曹聚仁。
两人情投意合,很快就成为至交好友。
后来,夏衍转到上海一家报社工作,住的地方离曹聚仁家不远。
但工作之余,他很少去找曹聚仁,只是几星期通一次电话。
有次,夏衍的夫人蔡淑馨就问他,你和老曹关系这么好,你俩为啥不多走动走动?
夏衍就指着远处的钟楼问:“你听过钟声吧,如果将耳朵贴到钟上,它的声音美妙吗?”
蔡淑馨说:“贴得太近,耳朵哪受得了,当然谈不上美妙。”
夏衍点了点头,笑着说:
“交友就如听钟,总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彼此的关系才会和在远处听钟一样美妙。”
想起陈果说过,人与人,就像两个王国,各自应当保持着宽阔、自然而舒适的疆域。
我们总希望与别人亲密无间,结果靠得太近,往往会引起麻烦和冲突。
在这世上,无论与谁相处,都不能失了分寸。
任何一段关系,保持合适的距离,才能让彼此感到舒适自在。
1
朋友之间,距离是关心
三毛曾说过一句话:“朋友再亲密,分寸不可差失,自以为熟,结果反生隔离。”
朋友之间,离得太近,就容易干扰甚至灼伤到彼此。
贾平凹年轻时,就喜欢写书法,有个朋友听说了,便主动登门求字。
一开始碍于交情,贾平凹满足了他的愿望。
不想此后朋友越跑越勤,但态度越来越差,提的要求则越来越多。
这让贾平凹倍感苦恼。
一天,朋友拿到书法后,对贾平凹说:“你将来一定要当个大作家!”
贾平凹说:“我是卖文换烟抽的,或许明日就搁笔了。”
朋友脸色顿时一沉,不高兴地说:“那怎么行?那我收藏你的字分文也不值了!”
听了这话,贾平凹也忍不了了,把他送出门后,从此不再与他来往。
梁实秋在《谈友谊》里说,与朋友交,久而敬之,敬也就是保持距离,也就是防止过分亲昵。
不分你我的亲密关系,其实是对友情的一种伤害。
守住相互间的界限,用适当的距离来做调剂,彼此才会感到安心踏实。
1928年初,翻译家王际真,认识了沈从文。
由于都爱好文学,两人很快成为好朋友,经常一起聊学术,谈写作。
几年后,王际真决定去美国深造。
当时国内大学很缺教师,不少人找到沈从文,希望他劝王际真留下来任教。
但沈从文却表示,自己不干涉王际真的选择。
最后王际真还是去了哥伦比亚大学留学。
到了40年代,国内局势不稳,很多在国外的朋友都担心沈从文,纷纷写信让他出国。
有人让王际真也劝劝,王际真摇头说,我知道从文,他是不会离开故土的。
于是他就只写了封家常的信,只让沈从文多保重,只字不提其他。
这种互不干涉的相处模式,使得两人保持了终身的友谊。
周国平曾说,分寸感是成熟的爱的标志,它懂得遵守人与人之间必要的距离。
跟朋友交往,千万不要仗着关系好,便肆无忌惮地入侵对方的生活。
站远一点,相互留足空间,就不容易扎到彼此。
最珍贵的友情,并非你侬我侬,如胶似漆,而是保持距离,平淡如水。
2
家人之间,距离是尊重
家庭关系理论中,有一个“浆糊逻辑”的概念:
意思是说,亲人之间如果没有隐私,不分彼此,关系就会乱成一锅粥,矛盾也将随之升级。
生活中,家庭中的很多冲突,大多源于模糊了相处的边界。
博主@小舟曾讲过自己的故事。
小时候,爸爸因忙于工作,顾不上家,陪伴他最多的就是母亲。
可随着小舟的成长,他与母亲的分歧越来越大:
上学的时候,小舟喜欢文科,母亲却说文科以后没前途,逼他学理科;
工作之后,小舟想去大城市打拼,母亲非让他考家乡县城的公务员;
等到结婚了,小舟打算先搞事业,晚两年要孩子,母亲又开始天天催他……
渐渐地,小舟感到越来越难以忍受,经常和母亲发生激烈争吵。
很多时候,当爱无孔不入,只会压得身边的人喘不过气来。
所以古人常说,是亲三分客。
亲人之间,也应该像对待客人一样,保持一点“生分”,才能维系家庭的和谐。
郭晶晶的公公霍震霆,对待家人时,就懂得把握恰当的分寸。
对于儿子霍启刚和郭晶晶的感情,他不仅尊重儿子的选择,也尊重郭晶晶的事业追求。
一直等到郭晶晶退役之后,霍家才将郭晶晶迎娶进门。
婚后,郭晶晶二胎生了女儿,记者问郭晶晶的公公霍震霆,想不想再添一个孙子。
而霍震霆却不在意地说:“这你要去问孩子的爸妈,孩子的事应该由父母来决定。”
这种互不干扰、相互尊重的相处模式,不仅让家庭成员都能独立地发展,也让霍家成了为人称道的豪门世家。
村上春树在《且听风吟》里说,距离就是理解,就是温情,就是体谅。
越是亲近的人,越不能以爱之名,入侵别人的生活。
明确家庭的界限,学会用距离给彼此划出一点空间。
亲人之间最好的相处模式,莫过于:关心而不干涉,尊重而不束缚。
3
伴侣之间,距离是成全
刘若英曾在书中说,夫妻间最好的状态就是“窝在爱人怀里孤独”。
她这样总结她和丈夫的关系:心里是亲密的,生活是独立的。
在他们的、家里,中间的厨房和餐厅是共同空间,两头的书房是各自的独立空间。
吃饭时,他们是亲密的爱侣;其他时候,他们则是彼此支撑的伙伴。
平时里,丈夫忙他的工作、交际,她则做自己的音乐事业。
两人有各自的爱好,各自的圈子,彼此各不打扰,把生活经营得美满幸福。
《金婚》里有一句台词:“感情是手里的沙,抓得越紧,剩得越少。”
再好的夫妻,也得在两人间留一条缝隙。
彼此保持一定的距离,让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是一段感情走向长久的关键。
奥巴马的妻子米歇尔,在家里特意为奥巴马开辟了一个专属的私人空间。
奥巴马可以一个人待在里面,看书或写东西。
就算他随意摆放书本、乱扔纸张,爱干净的米歇尔也不会去管他。
物理学家屠呦呦,和丈夫李廷钊结婚数十年,始终相敬如宾。
平日里,两人都“客气”地称呼对方的全名。
屠呦呦眼里只有科研,为了不打扰妻子夜里看资料,李廷钊经常一个人搬到客房去睡。
因为懂得给对方空间,他们才能历经考验,携手共度余生。
很多时候,婚姻不幸福,不是因为缺少爱,而是因为缺少自由。
好的夫妻,其实都是“各过各的”;双方离不开彼此的依赖,但也需要适当放手。
正如舒婷写过的一句诗: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给两颗心保持一点距离,为对方留出一些余地,是对彼此最好的成全。
▽
作家苏心说: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两棵共同生长的树木,彼此靠得太近了,互相滋扰遮挡,肯定长不好,甚至会枯萎。
只有保持适度距离的守望,才能枝繁叶茂,华枝春满。
与人交往也是如此,恰到好处的分寸最舒服,懂得留白的感情最持久。
学会善待身边的人,不越界,不强求,不捆绑。
把握好距离,亲而有疏,密而有间,才能让关系变得醇厚绵长。
点个赞吧 ,与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