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在线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

该怎么看网上掀起的“互换特产”风潮?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评论员 王晓娜

最近,社交平台流行起了 " 互换特产 " 的风潮,陌生网友约定,互寄家乡特产。有网友晒出成功案例,也有网友称自己被骗,寄出去三四百元的特产,却只收到两包纸巾、3.99 元包邮的辣条等,还有人寄出特产却被对方拉黑。

互换特产本是一件互惠互利的事,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河南的胡辣汤、内蒙古的奶皮子、陕西的琼锅糖、广东的杏仁饼 …… 网友寄过来的可能是你没见过、没吃过的东西,让你有一种拆盲盒的好奇感和新鲜感。

足不出户即可感受地道的他乡风味,也可以把自己家乡的特产推广出去,如同给朋友寄当地盖章的明信片一样,互换特产具有一定地域象征性和文化价值。不同地区的人通过特产连接起来,互相给予对方一份精心准备的美好,在特产上又附加了一层社交属性。

当然,不是每一次互换特产的经历都很愉快。有人为对方精心准备了特产,对方却 " 看不上眼 ",也有人遇到 " 双方特产价格严重不对等 "" 被对方拉黑 " 等情况。打着 " 互换特产 " 名号故意行骗的人也不是没有。

一名网友被骗后在网上发文吐槽,评论区网友直言:" 你想吃什么,我给你寄,不能丢我们省的脸。" 一定程度上,互换特产代表了当地的城市形象。有人不守信誉,也有人在努力宣传家乡、维护家乡。

和陌生人的约定,考验着人性。互换特产前,网友们还是应该有一定的风险意识,谨慎交换。双方可以约定一下物品的大概金额、数量,免得对方不满意,也可以约定同时发货、交换运单编号,减少被 " 放鸽子 " 的可能。

当然,最稳妥的还是自己购买。不少人之所以互换特产,是因为自己不了解其它省市的特产种类,购买时无从下手。所以,互换特产不如互换特产清单。让对方给你讲讲当地特产的名称、发展故事,或者推荐一些经典品牌、特色店铺、网购链接,收获地域交流的同时,按需购买、精准下单,不也挺好?
关键词:
x 广告
x 广告